您的位置:首页>学习研讨
[征文]入党那一天——赵罡
来源: 发布时间:2016-06-24

  2014115日,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那一天,有宣誓前的庄正,有宣誓时的激情,也有宣誓后的深思。我回想那一天,也回想起入党前的一些片段。这些片段的存在,潜移默化地指引我走近中国共产党。 

    

  吉林通化,高中语文课 

  语文老师,党员,四十左右的年纪,双眼炯炯有神,言谈激情澎湃。那天上课,讲到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逐句讲解完毕,他问同学们:“在这首诗里,最能表现诗人精神的是哪一句?”同学们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摇了摇头:“我说‘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才是!”真是令人拍案叫绝!前一句只表达了对苦难的同情,这不难;后一句却表达了为拯救苦难而宁愿牺牲自我的境界,这才是高出常人的精华。最后,语文老师大指一挑:“杜甫,老共产党员!”这点睛之笔让我从一位古人身上看到了共产党员的情怀。 

    

  北京,大学同学 

  因为求学,我在北京待了7年。那时的我心高气傲,自命不凡。同班里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党员。看着他们除了积极参加党组织活动,就是埋头苦读,我甚至有些不屑一顾。但几个学期下来,看着他们不论学习还是社会活动都成绩斐然,我不得不另眼相加,即使嘴上不说,心里也暗自佩服。他们看似谨小慎微,实际张弛有度。 

  多年以后,同学门在微信群里谈论一则负面社会新闻。当大部分同学都在宣泄自己不满的时候,班里党龄最长的女同学说道:“搜索就像一面镜子,照见的是整个真实世界……不是百度坏了,是整个社会都坏了,无诚信,无底线……监管部门的存在,本应让我们相信,却让我们在这乱想中更加怀疑……”道理很简单,但能说明这样的道理,需要跳出就事论事的束缚,思想的深度就在于此。 

    

  上海和浙江嘉兴,中共一大会址 

  不论是出差、组织学习,还是特意拜访,这两个地方我都去过不止一次。今人眼中纸醉金迷和旖旎风光,在先驱者们看来仅仅是用于片刻容身而已。从租界小屋和湖中小船中走出来的中国共产党简直创造了一段神话。处于产业工人的诞生地,劳资矛盾最尖锐的上海,也没有理由不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孕育之地,开花结果之地。参加一大的先驱者们大部分并不是劳苦大众,但他们能够抛家舍业,奋不顾身,解民倒悬,这是什么样的信仰所致?这是什么样的情怀驱使? 

    

  德国柏林,导师塑像 

  8年前出国开会,闲暇时在柏林一片绿地,与两个人的雕塑不期而遇。左边坐着马克思,右边站着恩格斯。两人神态严肃,目视前方。同行者是一位老党员,站在旁边拍了合照。此时东欧剧变已经十年有余,柏林也不复是红色天下,市中心竟然能保留如此具有标志性的前东德遗物,真是让我产生难以表达的感慨。联想起数年前曾看过一本英国当代思想家所著的《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我不禁扪心自问:在今天,即使在最具有思维深度的德国,即使在最传统的资本主义英国,人们仍在纪念和反思。身在社会主义中国的我,有何理由不仔细思考,如何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如何让不想虚度光阴的灵魂有所皈依?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伴随着锁忆中的小事,我来到了2014115日,加入了党组织。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基于信仰的修行将贯彻于未来,贯彻于充满希望的征程。 

    

©1996 - 2013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091122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