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 党史教育 > 工作进展
《星河一叶》观后感
2021-12-15 | 编辑: | 【 】【打印】【关闭

(《星河一叶》纪录电影观后感之24,研究生党支部推荐)

作者:王睿

  《星河一叶》这部记录片,记录了上海天文台前台长叶叔华院士的生平,一个把自己要做的事全部做到最好的凡人的生平。

  叶先生成长在战乱年代。相比同龄人,也许她是幸运的,有去香港接受教育的机会。但战乱带来的飘零与动荡,依旧给她的人生留下很深的印记,在她的心中种下了研究报国的种子。

  抗战结束后,叶先生开始了她的研究生涯,当她从中山大学毕业,进入上海天文台后,面对的是简陋原始的观测站,她的同行甚至抱怨过上海徐家汇的数据与设备全球最差。对此,她并不否认,却也从未放弃,仪器简陋又如何,叶先生硬是用自己研究出的方法压低了误差,使国内的授时精度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我们今日所使用的北京时间这一时间系统的建立,就有她的一份贡献。

  一位优秀的科研工作者,必然要对自己的研究领域有着长远的眼光。显然叶叔华院士在这一方面是完全合格的。在VLBI技术刚刚提出,甚至连它的提出者都对此项技术充满怀疑的时候,叶先生就敏锐的发现了它的前景,全力在这一方面推进。她的苦心没有白费,中国在这一领域实现了弯道超车。时至今日,我国的VLBI观测技术依旧毫不落后,“嫦娥”“天问”这一系列的深空探测工程,都因此受益匪浅。其他诸如将天文地球动力学首次视为一个整体等等,都凸显了她的长远眼光。

  叶叔华院士也许有几分天资,但绝对称不上“天纵奇才”,依然是个凡人,被研究中遇到的问题所困扰也是常有的事。她之所以能够取得如今的成就与国内外同行的赞许,靠的是那份“把所有平凡的事做到最好”的坚忍与认真。平时温和的叶先生,在面对科研项目相关问题时依然会着急,为了批下望远镜的许可,可以在领导办公室站上几个小时,同事因为经费而考虑放弃自己的项目的时候,她想着的是把自己的房子卖了来给同事凑经费。她的坚忍与认真,铸就了如今这位令人尊敬的叶先生。

  纪录片里有提及,叶先生在小学时作文总是班级第一。作为一个语文一直是短板的学生,显然即使是在这方面我也要远逊叶先生。用这寥寥千百字的观后感来完整的表达我在看完这部纪录片后的感触显然超出了我那浅薄的文字能力,但我清楚,比起将这短短的观后感写得妙笔生花,远远不如去学习叶先生的品格,去学习叶先生那把每一件平凡之事做到最好的做事方式更能证明纪录片的意义。

  叶先生刚刚进入天文台的时候,台内设施可以说是无比简陋,追踪观测必须手动操作,为了保证追踪效果,甚至没有去分心驱赶那些吸血的蚊虫的时间。如今,号称世界排名第三的天马射电望远镜就坐落在佘山脚下,我们只需要在空调房里编写好纲要发给观测助手,就可以安心等待数据上传。但再先进的设备也会有噪声于干扰,再高质量的数据,也需要人去发掘它所蕴含的意义,这些工作都是些平凡甚至枯燥的工作,但我们依然要把它做到最好,才不会让那些隐含在数据背后的发现悄然而去。叶先生凭着自己把平凡之事做到最好的坚韧与认真,取得了如今的成就,让国内外同行都对她不吝赞誉,就是给我们的最好范例。

@2008-2011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沪ICP备05005481号
地址:上海市南丹路80号 邮编:200030 邮件:shao@shao.ac.cn